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
课程名称(中文)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
课程性质 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 技术基础
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 《计算机网络》
学时学分:总学时 54 总学分 2.5 实验学时 18 实验学分 0.5
应开实验学期 四 年级 一 学期
先修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
一、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
本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,实验环节是掌握网络工程技术的必要手段。实验采用两种方式,第一种方式是教师演示性的,有教师先行演示,后由学生独立完成;第二种方式是采用学生单独或两人合作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。经过多层次、多方式的综合训练,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:
1.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网络基本技术、基本设备的综合应用能力,并能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工程问题,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、独立进行网络技术开发的能力。
2.能根据具体实验要求,查阅资料,独立思考,培养独立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。
3.根据工程实践需求,能够合理的选择技术、恰当的制定路线、完善的实施方案,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。
4.在准确设备特点和技术内涵和三个层次实验的基础上,能够依据所学知识,协作完成应用创新实验内容,并有一定的实用性或工程参考价值。
二、课程实验目的要求
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,理工科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所属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,网络工程技术问题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新时代的大学生掌握这门技术已成为信息社会对学生的必然需求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,使学生巩固和加深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认识,提升对网络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,并利用所学的技术参与网络工程实施,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,并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综合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。
三、适用专业:
自动化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
四、主要仪器设备:
路由器、交换机、PC机、服务器、网络测试仪、通断仪。
五、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
1.本课程实验为主,理论授课为辅,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。所以开课后,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、任务、要求、课程安排和进度、平时考核内容、期末考试办法、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,并说明实验课程的关键性作用和主导地位。
2.该课以应用创新型实验为最终目标,教师复杂基础性实验的演示与讲解,重点说明路由器、交换机等的基本操作和重要功能,由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性和应用创新性实验,并在进行后两类实验时已具备熟练使用设备和深入工程技术的能力。
3.基础性实验1人1组,综合性和应用创新性实验2人1组,在规定的时间内,由本组学生独立完成,出现问题,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分析、解决,不得包办代替。
5.在机房进行原理验证和创新性实验,需写明实验过程、代码、执行结果截图等,方可认为实验过程完成。同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协作能力。
六.考核与报告
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,期末考试,综合评定学生成绩。平时实验占80%,期末考试占20%。
实验成绩分:优、良、中、及格、不及格五级。量化标准详见有关规定。
七、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
序 号 |
实验名称 |
内容提要 |
实验 学时 |
每组 人数 |
实验 属性 |
实验者类别 |
开出 要求 |
1 |
基本配置、测试命令和设备 |
1.熟悉工程领域所涉及的协议。 2.熟练使用Ping、Ipconfig、Arp、Tracert等关键命令。 3.认识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功能。 |
2 |
1 |
验证 |
本科 |
必做 |
2 |
协议分析 |
1.搭建基本通信网络。 2.WireShark的安装。 3.分析IP包、MAC帧。 |
2 |
1 |
验证 |
本科 |
必做 |
3 |
双绞线制作与光纤熔接 |
1.了解双绞线的制作标准。 2.掌握双绞线的制作过程及应用。 3.了解光线熔接器。 4.熔接光纤。 |
2 |
1 |
综合 |
本科 |
必做 |
4 |
交换机基本操作与VLAN划分 |
1.认识交换机基本操作方式和命令,并设置交换机的安全性。 2.为交换机添加VLAN,并加入接口。 3.测试VLAN特性。 |
2 |
1 |
验证 |
本科 |
必做 |
5 |
路由器的基本操作 |
1.认识路由器的基本操作方式和命令,并设置交换机的安全性。 2.实现控制台、Telnet、Web三种登录方式。 3.操作路由器接口。 |
2 |
1 |
验证 |
本科 |
必做 |
6 |
OSPF |
1.配置路由器的各个接口。 2.配置路由器互联。 3.启动OSPF路由协议,测试自治系统号作用,并观察路由更新方式。 |
2 |
2 |
设计 |
本科 |
必做 |
7 |
无线网络 |
1.了解无线应用环境。 2.配置无线路由器。 |
2 |
2 |
验证 |
本科 |
必做 |
8 |
路由交换综合实验(无VLAN) |
1.构建拓扑结构。 2.选择合理技术。 3.IP地址规划。 4.准备基本线路。 5.执行配置并测试连通性。 |
4 |
2 |
综合 |
本科 |
必做 |
小计 |
|
|
18 |
|
|
|
|
八.说明
1.本课程提供18学时实验内容,不同专业、不同学时的班级可根据专业特点,全做或单项实验中做其中某一部分。
2.由于本课程的实验手段分两种形式,所以相同的实验项目有基础、设计和创新之分,基础部分通过利用已有设备或仿真软件实现,而设计和创新部分需工程技术的选择和应用,技术的实施情况需教师参与评判。
4.在教学中,应注意不断深化和扩展教学内容,注意向学生介绍新技术、新方法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,并比较新旧技术的差别。